在石化、天然氣等高危工藝中,溫度是判斷反應安全與效率的核心參數。傳統單點式防爆熱電偶只能給出“截面”數據,極易漏檢局部過熱。多點防爆熱電偶通過在一支保護管內集成3-32支獨立測溫芯,實現了縱向“厘米級”密集布點,為裝置提供了真正的溫度云圖。
一、密集布點策略
1.工藝逆向定位
先根據反應放熱曲線、CFD模擬和歷史故障庫,劃定高溫易發區,再決定測點間距,常用50-80mm,對催化劑床層、氣液相界面等敏感帶可加密至30mm。
2.冗余+基準
每支多點偶按“雙支并聯”制造,其中一支作為測量支,另一支僅做冷端補償和斷偶備份;同時在管束外壁固定一支基準芯,用于在線校正,保證±0.5℃的系統精度。
3.分區安裝
在反應器上、中、下三段分別設置獨立法蘭,每段長度≤6m,既方便后期抽芯檢修,又避免過長導致響應滯后。柔性骨架設計讓管束在熱脹差達40mm時仍可自由伸縮,護管不彎曲。

二、優勢
1.安全維度:32條溫度曲線實時進入SIS,一旦任意0.5m段溫升速率>2℃/min即觸發聯鎖,比單點方案提前3-5分鐘發現“飛溫”,將燃爆概率降低一個數量級。
2.經濟維度:一支32點防爆熱電偶可替代傳統16臺單點偶,節省法蘭、電纜、接線箱及施工費用約40%,且檢修只需抽出一支,無需多次拆裝,停車時間由8h縮至1.5h。
3.工藝優化:密集數據支持AI建立三維溫度場模型,操作員據此調節進料和冷氫量,催化劑熱點溫度下降5-8℃,運行周期由12月延長至18月,年增產收益可達數百萬元。
憑借厘米級密集布點,多點防爆熱電偶把“看不見”的溫度梯度變成連續可控的數據鏈,為裝置安、穩、長、滿、優運行提供了可靠的溫度感知底座。